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山西大移民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以及山西大移民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山西大槐树移民是什么朝代?有多少年了?
- 2、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移居到别的城市?
- 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具体情况
- 4、这棵世界上最知名的大槐树,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_百度...
山西大槐树移民是什么朝代?有多少年了?
1、大槐树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98年。
2、山西大柳树农民大迁移是在明朝开始的,距今有将近400年了。
3、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移居到别的城市?
因为在明朝时期山西人满为患,而中原地区由于战争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所以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人要往中原迁徙。
当时明政府将这些移民集中在洪洞县的古槐树下,登记后强行带走,于是大部分移民后代都把前辈最后出发的地方洪洞作为移民前的祖籍,并把这棵槐树作为祖籍的象征。因此,人们把这次迁徙称为“山西国槐的迁徙”。
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
至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槐树”已经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园象征,而成为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次迁移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不只是只有这歌谣,还有很多故事。为了证实这件事情,不少老人会告诉孩子们,只要是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移出去的人,最小脚趾的脚趾甲是两瓣的。这一切得追溯到明朝。
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而且官方组织的山西移民,也决不都是象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残酷。实际上,有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具体情况
〖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 民国二十二年(1993年)《续安阳县志》载:“按 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
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当地政府曾7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了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前往全国各地,但凡迁移的百姓都登记在册,还可以领赏。
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要从明朝大移民说起。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姓氏是:共有812个姓氏的迁移,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的大部分人群,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在四十多年间进行了10多次大规模移民,其迁往地主要是在北京、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市。所以才会有寻根,祭祖这一说。
这棵世界上最知名的大槐树,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_百度...
虽然流传下来的山西移民都说是洪洞大槐树,但实际上移民却并不只是洪洞县人,而是山西各个地方集中到这里的人,经由此地然后他们再迁往全国各地。
在人类迁徙史上,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的人口迁移,其中官方组织最大的一次则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这次人口迁徙从1370年(洪武二年)到永乐十五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洪洞共进行了18次移民,从这里移走的百姓人数高达10万余人。
洪洞大槐树是一棵有着8000多年历史的古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村。这棵大槐树是明代移民迁徙的见证,也是全国“寻根”和“祭祖”为民间圣地。据说,这棵大槐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西汉初年所植。
山西大移民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山西大移民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有哪些、山西大移民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bnksn.com/post/11186.html